美国生活百科全书是谁?为什么说欧·亨利是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2024-09-04 19:18:04 0 0 一、为什么说欧·亨利是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因为其作品大多以新颖的艺术构思,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创作风格反映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下层百姓的生活所以被称作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参考:欧·亨利(1862~1910),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获得过“美国的契诃夫”“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等美誉。其作品大多以新颖的艺术构思,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创作风格反映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下层百姓的生活,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频繁使用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奇特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动人而笔触细腻的情节,丰富又朴实含蓄的语言,使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作家故事】●欧·亨利曾在得克萨斯州奥斯丁第一国民银行工作,一次,他负责的出纳账目上短缺了一笔一千镑左右的款子,陪审团以侵吞银行存款的同谋罪对欧·亨利进行控告。他一口气跑到了新奥尔良,然后坐船逃到了洪都拉斯。在洪都拉斯那几年,波特混得相当差,这使他觉得与其在外面流浪、挨饿、睡公园,不如回去蹲监狱单间,至少吃喝不用愁。于是他又跑回了新奥尔良,在这里,他混了很长一段时间,波特的文学生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欧·亨利曾远离故乡,去西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做牧羊人。广阔的牧场练就了他一身出色的骑术。辽阔的西部草原和粗狂、豪放、清新自然的牧人生活给他以深刻的影响。有别于东部都市生活的两年牧民生活,为他以后有关西部生活的作品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欧·亨利曾住在曼哈顿的麦德寿广场附近的一所公寓里,常常在明亮的窗前仔细地观察过往的人群,或者漫步在大街上,在饭馆、旅店,甚至公园里与人们接触交往。他把他的见闻感受,对社会、人们真切的了解都写入了小说中。●小说创作给欧·亨利带来了巨大荣誉,但是他却仍默默无闻地过着孤独生活。他在一封没有写完的信中倾诉:“我希望叙述自己平生的人不是讲给听众或牧师听,而要这样:假定他流落在大海的孤岛上,再没有获救的希望,他讲故事只给自己,说出自己的事迹、经历和见解。作品链接●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从他感知到的充满悬念和意外的生活中得到启发,模拟现实生活设置小说的情节。他总是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下铺垫,埋下伏笔,对最重要的事实却守口如瓶;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意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全部真实,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这种手法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屡见不鲜,被誉为“欧·亨利式结尾”。事实上,很多短篇小说大师也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美国的契诃夫”欧·亨利被誉为是“美国的契诃夫”。其家庭出身、生卒年月、社会经历和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风格,都与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十分接近。他和契诃夫一样出身于平民家庭,年轻时也曾从事过医治工作,作品人物也大多是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艺术风格也同样是带着貌似幽默实为辛酸的“含泪的微笑”。此外,在创作速度之快和技巧之精方面,他与契诃夫也十分相近,契诃夫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20年间写出了400余篇中短篇小说;而欧·亨利于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写作,20年间写出的短篇小说也多达300余篇。艺术上,两人都擅长运用夸张、幽默和隐喻等讽刺手段,其作文构思技巧也都一直举世公认。可见,说欧·亨利是“美国的契诃夫”,实不算过誉。●“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里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的辛酸,作者用“含泪的微笑”抚慰那些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承受的心灵创伤,寄寓他们深深的同情。二、美国百科全书的书籍简介《美国百科全书》名为Encyclopedia Americana,简称EA,共30卷,是标准型的综合百科全书,为ABC三大百科全书之A。全书条目按字顺编排,主要读者是普通成年人至高级知识分子。《美国百科全书》在选收内容上的特点是:虽称“国际版”,但内容仍不免偏重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人物和地理资料;人物条目和科技内容条目篇幅较大;历史分世纪设条,给读者以全世界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世纪总览,提供完整的历史背景情况。三、美国百科全书的介绍《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美国Scholastic出版的百科全书,是英语世界著名的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之一,与《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科里尔百科全书》(Collier's Encyclopedia)合称“ABC百科全书”(the ABCs)。第1版《大美百科全书》于1829年至1833年在美国出版,共13卷,以第7版《布罗克豪斯社交辞典》为本。1846年追加第14卷出版。一个重要的新版本出现在1918至1920年,共30卷,由George Edwin Rines主编。1991年中文版《大美百科全书》由光复书局出版。四、近代百科全书之父是谁狄德罗(1713—1784)出生于法国马恩省朗格勒,父亲季迪耶·狄德罗是手艺精湛、富有的制刀匠,母亲安热利卡·维尼埃龙是木桶匠的女儿。狄德罗11岁进入当地一所耶稣会学校。13岁时曾剃度穿上僧服。1729年狄德罗在父亲陪同下进入巴黎一所詹森派办的德尔古中学,他学习古代语言、数学与自然科学。在校期间,他似乎已抛弃了宗教信仰,心中燃起不信神的火花,在离开德尔古中学时,他脱下了僧服。1732年狄德罗获得索尔朋学院(巴黎大学的文理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他遵父命在一位检察官处继续学两年法律,但狄德罗讨厌法学而热爱语言、文学、数学和哲学。父亲来信说:如不愿当律师,就去学医。狄德罗只得认真钻研罗马法典,结果毫无成效。他终于放弃了法学也不愿当医生,离开了检察官家,而租了一间简陋的带家具房间,他在贫困、荒唐和挣钱糊口中度过10年,这也是他刻苦钻研科学、文学和哲学的10年。在身无分文时,狄德罗向家中要钱,父亲因他不愿选一门职业而拒绝给钱,心慈的母亲只能把自己积蓄的仅有几个利弗尔托女仆来回步行120法里送到巴黎接济儿子,老女仆共到巴黎3次。狄德罗有时饿得头昏眼花而到修道院接受舍饭。有时疲惫不堪回到住宿小旅店,好心的女店主免费供给他一杯热酒和一顿晚餐。他曾给传道士写过布道稿,当过家庭教师,也曾向自己同乡骗钱(他知道父亲会替他还债)。有一次狄德罗在·家书店读到伏尔泰的《哲学通信》而被深深吸引住,他向往英国的自由,正是伏尔泰引导狄德罗加入启蒙思想家的行列。大约1741年底,狄德罗结识了另一位启蒙巨匠卢梭,他们年岁相仿,有共同的出身背景和远大的理想,很快成了好友,保持友谊达15年。狄德罗在多次荒唐的爱情游戏之后,于1743年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漂亮、脾气暴躁的女裁缝安娜·图阿涅塔结婚,他们生有子女4人。但狄德罗经常冷落妻子,而把感情挥霍在其他女子身上。狄德罗写给索菲·沃兰的信被公认为当世最令人目眩的发现,书信艺术特色的极致表现。狄德罗对他的长女安热利卡(即汪戴尔夫人)却十分钟爱,很重视她的教育,为了给她丰厚的嫁奁,他把自己的图书馆以1.5万利弗尔卖给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42年之后几年,狄德罗翻译出版了《道德哲学原则》、詹姆斯的《医学辞典》等一些著作。1746年狄德罗第一本重要著作《哲学思想录》匿名出版,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攻击,但这时作者还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承认上帝的存在。次年他又写了《怀疑论者的漫步》,这预示狄德罗思想的一个转变过程。1749年发表了《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大胆宣扬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强调人的认识来自感觉器官,而嘲笑唯心主义的荒谬,标志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投入反对宗教神学和现存制度的战斗。此书一发表,立即引起了教会与政府当局的敌视,狄德罗于7月24日被捕监禁在文森监狱达3个月。狄德罗以后还继续发表《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达朗贝尔与狄德罗的谈话》(1769年)、《达朗贝尔的梦》(1769年)、《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1770年)和《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年)等重要哲学著作,宣传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物质是宇宙的惟一实体,突出物质的运动变化,对基督教神学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深得歌德、席勒所赞赏,并获得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恩格斯誉之为辩证法的杰作。作者借与一位青年无赖汉的对话鞭挞腐朽糜烂的封建社会,着重刻画意识的分裂状态,描述相互矛盾的性格兼容于一身,体现对立统一的规律。它反映了狄德罗哲学观念已超越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狄德罗不仅是个哲学家,也是戏剧家、小说家、美学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的小说《修女》(1760年)是扣人心弦的、反宗教的杰作。剧本有《私生子》(1757年)、《一家之主》(1758年),文艺理论著作《关于(私生子)的讨论》(1757年)和《论戏剧艺术》(1758年),提倡现实主义。狄德罗对绘画、美学理论都有兴趣,著有《谈美》(1751年)、《画论》(1765年),美学问题他赞颂真、善、美;绘画方面他批评古典主义和洛可可派画风而赞扬描述大自然和平民生活的风俗画派。音乐上反对古典主义,支持现实主义。狄德罗在启蒙运动与世界文化史上建立的丰碑是《百科全书》,它集合了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魁奈、杜尔哥、欧拉、布丰、霍尔巴赫、马布利、摩莱里等人积极参加撰写有关条目,它总结了18世纪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它作为一面旗帜团结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会一切反对派,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作为主编始终坚持编辑出版工作,而为人类文化事业和启蒙运动做出伟大贡献。1728年英国贵格会教徒钱伯斯在伦敦出版两卷大开本《艺术与科学大辞典》。17年后英国人米尔斯与德国人谢林找到巴黎的出版商布雷东,表示愿意为他翻译钱伯斯的《辞典》,但布雷东独占了政府批准的专利权,双方争吵而大打出手,最后诉诸法庭,布雷东胜诉后另找马尔维神甫翻译又不满意。于是布雷东寻到狄德罗,狄德罗认为钱伯斯的《辞典》已经过时,单纯翻译毫无意义,而应该重新编写《百科全书》,这个大胆主张被布雷东接受了。狄德罗找到著名的数学家达朗贝尔共同编纂。1750年,两人公布《百科全书》说明书,受到社会进步人士热烈欢迎,订单开始就有1625份(第4卷出版时,订户3000,第7卷出版时增到4000)。《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按法文字母顺序排列。1751年第1卷问世,1752年第2卷出版。巴黎天主教会、耶稣会、詹森派纷纷攻击《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等编写人,王国议政院2月7日下令查禁已出版的两卷。并一度把出版权交给耶稣会士,但他们却无能为力。次年禁令终于撤销。尽管阻力重重,狄德罗仍坚持每年出版一卷。《百科全书》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引起旧制度和天主教的卫道士们更猛烈的攻击。1757年,因七年战争(1756—1763)爆发,国内外矛盾激化,法国专制政府加强限制言论,4月,政府颁布法令:凡撰写和印刷攻击宗教、煽动舆论、诋毁政府、扰乱治安的著作者将被处死。是年《百科全书》第7卷出版,政府、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借达朗贝尔写的《日内瓦》条目挑动事端,掀起迫害浪潮。1759年法国检察长弗列里指责《百科全书》亵渎上帝、危害宗教、败坏道德。国务会议下令撤销《百科全书》出版权,禁止出售已有各卷和出版后续各卷,如有违抗,处以重刑。罗马教廷也将《百科全书》列入禁书目录。次年巴黎上演御用文人巴里索《哲学家》一剧,对启蒙思想家极尽诬蔑、挖苦,卢梭头顶生菜四肢着地,爱尔维修则偷偷地把手伸进别人口袋拿走钱包等讽刺他们宣传的思想,《百科全书》编辑、撰稿人个个性格怪异、面目可憎。《百科全书》出版工作在围剿下被迫停顿,达朗贝尔退出编辑工作,魁奈、杜尔哥等也相继脱身,卢梭则因思想观念分歧而与狄德罗决裂。但狄德罗始终坚持不懈,他惨淡经营20年,终于1772年《百科全书》28卷出齐(17卷文字、11卷图册)。狄德罗亲自撰写了大量内容,汇集起来占有4大卷。孔多塞等又出了《补篇》5卷(4卷文字、1卷图册)和索引2卷。至1780年,《百科全书》全套35卷完成。这部近代意义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图文并茂、气势磅礴。它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也体现了狄德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百科全书》出版使狄德罗一文不名,为使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赐给他一份终身年金。狄德罗于1773年前往圣彼得堡向女皇致谢,并希望她能成为开明君主,进行政治改革(狄德罗政治上主张开明君主制),逗留5个月后,幻想破灭而归。1774年后,狄德罗年老多病,重要著作不多。1784年7月30日病逝于巴黎。狄德罗全集达20卷。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作为《百科全书》主编并在哲学、伦理学、戏剧与美学理论、文艺批评、小说、科学及政治学诸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启蒙运动的巨人。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