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历史故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被当作秦始皇暴政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历史上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残暴不仁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里这样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焚的只是诗书,而不是所有的书籍,坑儒坑的大多是术士,不是儒生为主。而"焚书坑儒"是西汉之后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

其实,秦始皇一开始是欢迎百家学说的,至少比商鞅变法后的历代秦国国君做得好。在商鞅变法之后,法家的统治思想在秦国确立下来,反对儒生和儒术,而且"焚诗、书而明法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就有焚诗书的事情,儒家荀子曾经对秦昭襄王鼓吹儒生的作用,说儒者在朝廷当官就会使朝廷更加完美,在下面当百姓就会使风俗完美。

秦昭襄王是何人,虽然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仍然认为儒生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秦君普遍轻视儒生儒术,由此可见一斑。秦始皇统一后,除了继续以法家为主外,也欢迎各家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秦朝出谋划策,治理好秦朝,而之所以最后演变成"焚书坑儒",可以分以下六个方面来说:

其一,儒生以古非今,妄议朝政,是焚书的导火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下来,始皇三十年,秦始皇设宴庆贺,七十个博士为秦始皇祝贺,周青臣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以前秦国地不过千里,现在仰赖陛下圣明,统一天下,把割据的诸侯变成郡县,天下再无战争之患,这是传之万世的功业,自上古以来,没有一个帝王能比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听着正高兴呢,这时一个叫淳于越的齐人博士却向秦始皇进谏说:"臣听说商、周的王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是因为把土地分封给了子弟和功臣,让他们共同辅佐朝廷。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子弟们却是平常人,万一出现了像田常、六卿那样的臣子作乱,谁能辅佐相救呢?事情不取法古制而长久不败的,从未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谈陛下的过失,并非是忠臣。"

显然,他们两个人都是片面的,一个是一派称颂的拍马屁,一个是一味的胡乱指责。秦始皇对周青臣的称颂和淳于越的一味指责没有马上表明态度,而是让大臣们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秦始皇心中的怒火已经被淳于越等人点燃。

其二,以李斯为首的法家学派的挑拨,妄图秦朝独尊"法"术。

机灵的李斯一下就意识到这场讨论并非一般的讨论,将会直接影响秦朝的国策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地位,他抓住淳于越的"师古"大做文章:"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变异也。""陛下创立伟业,建立万世不朽之功,本来就不是这些儒生所能理解的,他们只会说些虚无缥缈的三代之事,怎么去取法呢?

以前诸侯们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如今全赖陛下之功天下安定,法令统一,百姓在家应该努力从事农工生产,士应该学习朝廷法令避讳禁令。可是现在这些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迷惑煽动百姓。"李斯紧紧把矛头对准儒生。

李斯的话明显比淳于越的话更加实际,更富有进取精神,有现实根据,也是对秦始皇政策的肯定,更能获得秦始皇的认可和重视。

李斯趁机进一步煽动说:"以前天下战乱,是国家不能统一、诸侯并立造成的,如今儒生却要重新回到分封割据时代,岂不是让天下重新动乱?儒生们'言必称尧舜',开口'诗曰',闭口'书云',而《诗》、《书》等'经典'正是儒生们'以古非今'的主要文献根据,丞相臣斯冒死进言,天下藏有《诗》、《书》、诸子百家著作者,将书上缴到郡县官吏处烧掉。"

李斯的建议,其实是文化思想上的专制论,妄图秦朝罢黜百家,只尊崇法家,这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样的道理。李斯的话,完全是火上浇油的行为,秦始皇心中的怒火被李斯煽的旺了起来。

其三,"焚书",焚的不是所有的书,本意是为了统一思想,安稳秦朝。

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一定认同,但目的却不一样,秦始皇才不管法家还是其他的什么家,只要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就是好的学说,他焚《诗》、《书》的本意是为了让"以古非今"的人失去根据,所焚的也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书籍,而官府的藏书不在焚烧之列。

而且焚书令第三条明确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所说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包含了《汉书·艺文志》里的方技、数术、农书三大类,如医药学领域的《黄帝内经》、《本草经》,天文方面的《甘石星经》,历谱方面的《夏殷周鲁历》,工业技术方面的《考工记》,关于地理学和地图方面的《山海经》,农家的《神农》,数术占类的《神农教田相土耕种》,介绍光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科学知识的《墨经》等等,这些实用书籍都没有被焚毁,被允许保存下来。

可见,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与统一思想无关的书籍,尤其是以上各种实用类的书籍,并没有被焚烧。秦始皇虽然心有怒火,但还是知道克制的。

其四,儒生的诽谤攻击,方士的欺骗愚弄是导致"坑儒"悲剧的直接原因。

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因不懂如何进行,招来当地儒生询问,儒生却故弄玄虚说一些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秦始皇感到受到了捉弄和讽刺,而淳于越等人以古非今,诽谤攻击秦始皇建立的新制度,更是让秦始皇心中燃起了对儒生的怒火。

自古以来皇帝都想长生不老,秦始皇也不例外,这就使得方士们趁机捉弄欺骗秦始皇,竭尽全力从秦始皇那里骗吃骗喝骗钱财。看到针对儒生的焚书令,使那些玩弄骗术的方士卢生等人感到担心,知道长此下去秦始皇是不会饶恕自己的。卢生和另外一个方士侯生商议,背后议论抨击了一番秦始皇的暴政,为了给自己子虚乌有成仙之药的骗局开脱,攻击挖苦秦朝制度,一阵痛骂之后逃之夭夭。

秦始皇听说后大怒:"我前些时候没收天下没用的书籍烧掉,招致很多文学方术之士,想要谋求国家的太平,这些方士骗我说炼丹求药,如今韩众一去不复返,徐福等人浪费大量的钱财找不到长生之药,却每天说些营求好利的无用之言。卢生等人我平常厚待他们,并给他们厚重的赏赐,如今逃走了还诽谤我,对我不仁,我派人去察问,有些则专门制造妖言,迷惑百姓。"

秦始皇下令把在咸阳的读书人抓起来审问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人。儒生方士们大都是呈口舌之辩的人,哪经得起这种严刑审问,这时候哪还顾得上他们所说的仁义道德和君子之行,只顾得开脱自己而互相告发,一时间大量儒生牵扯其中,当然,这些儒生中难免会有些是被冤枉的。

秦始皇便在这些儒生方士中亲笔圈定了四百六十人,以"妖言"、"诽谤"的罪名下令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可见,秦始皇"坑儒"坑杀的只是一些欺骗自己的方士和部分诽谤自己的儒生,而不是反对所有儒生。

试想想,如果是你,花费了巨大的财富来豢养着像卢生和侯生这样的不会办实事、只会呈口舌之辩的方士,结果被他们愚弄来愚弄去,骗取了你大量钱财,背后还把你嘲笑痛骂一番,然后逃之夭夭,你能容忍吗?

其五,秦朝的过快灭亡,使后世儒生夸大秦始皇的过失,掩饰他的功绩和不得已。

秦朝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北筑长城,内修驰道,本来件件都是万世不朽功绩,却因为大规模工程短时间内的集中开展,民力不堪重负揭竿而起最终推翻秦朝,秦朝时间过短,二世而亡,秦始皇的很多功绩因为秦朝的迅速灭亡而被人有意掩饰,"焚书坑儒"也被当作秦始皇的暴政之一,而"焚书坑儒"背后的不得已,方士和部分儒生的欺骗诽谤,却很少被人理解。所谓成王败寇,用在这里来形容,也有一定道理。

其六,后世儒生把秦的灭亡和秦朝不尊儒术联系起来,证明儒术的重要性。

后世儒生大肆宣扬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总结成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当时不重用儒生儒术导致的,以秦的"焚书坑儒"进行思想上的"要挟",让统治者重视儒术,重用儒生,也就是重用自己。所以,后世读书人为了让当朝统治者重视自己,也有意夸大秦始皇的过失,片面宣传"焚书坑儒"。

结语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不是后世儒生口中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发生跟淳于越等儒生的一味攻击指责、李斯等法家学派的煽动、方士的欺骗愚弄有很大的关系,而事实上的"焚书"并不是烧掉所有的书籍,只是把没有实用价值民间流传的思想类书籍焚毁,"坑儒"只是把在咸阳诽谤攻击朝政的儒生方术之士坑杀。

二、关于兵马俑的历史小故事

1、秦兵马俑的故事一:

秦始皇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

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2、秦兵马俑的故事二:

话说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开始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陵墓,动用人数何止成千上万,当然了,其中几乎全部是男丁,秦始皇是不允许女性进入自己的陵墓的。

陵墓的工程巨大,耗时长久,这些男丁在陵墓中没日没夜的工作,多年未回家的不在少数,而那些已经娶妻生子的苦工们,无不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其中有一个姓姜的亦是如此。

姜在陵墓中已经呆了三年,姜的妻子姜氏思念夫君,带上盘缠走上了寻夫的道路,几经周转之下,姜氏终于找到了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她祈求士兵能让自己见一见自己的丈夫,但却遭到了士兵的阻拦,秦始皇的陵墓,如何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

姜氏就在外面等啊,等啊,一直到盘缠用光了,也不见自己的丈夫出来,姜氏饥寒交迫,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也始终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一面,最终饿死在了陵墓的外面。

守在外面的士兵被姜氏的忠贞所感动,将其在陵墓外掩埋,用木头竖了一个墓碑,并口口相传她的故事,最终传入到了苦工姜的耳朵里,在得知自己的妻子饿死在外面之后,姜放声痛哭,但没奈何,陵墓的工程还没有结束,纵然伤心欲绝,姜苦工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

终于,在陵墓全部建成之后,姜苦工期待着能到自己妻子的坟前祭拜,却不料这个时候秦始皇的士兵拿着武器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为了保护秦始皇的陵墓不被任何人所知晓,这些劳工们,都要死在这里。

看着士兵们明晃晃的武器,劳工们顿时都绝望了,姜苦工也是濒临绝望,就在士兵们举起手里的武器时,姜苦工跪倒在士兵面前,哀求他们,能否把自己做成一个活的兵马俑,他不想就这么死在陵墓之中,他想化为阴兵,永远守护在妻子的坟前。

士兵们最终答应了他的建议,把他封进了陶俑之中,而他站立的角度,正对着的,正是他妻子姜氏的孤坟,他希望可以这样,一直守护着她。

三、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

秦始皇在登基后,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曾多次进行东巡。关于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至今仍流传甚广。以下是根据历史记载整理的秦始皇东巡求药的经过。

首先,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便开始追求起长生不老的仙药来。据《史记》记载,他派遣徐福带领童男童女,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前往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希望能找到不老神药。

徐福首次东渡归来时,并未带回不老仙药,而是向秦始皇报告说,神仙要求必须提供更多的童男童女和珠宝才能换取仙药。秦始皇为了得到不老神药,不惜一切代价,命令搜集珍宝和食物,并从西南夷的部落中选出童男童女交给徐福。

徐福第二次出海,数年后依旧无果。他借口遭遇巨大鲛鱼,无法前行,要求秦始皇派射手对付鲛鱼。随后,徐福再次出海,从此再无音讯。

秦始皇东巡的次数,历史上记载并不统一,有的说三次,有的说五次,但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五次。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便开始了东巡。第一次东巡主要是为了视察,范围并不远;第二次东巡则到达了泰山,进行了封禅仪式,并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第三次东巡因遇刺客而匆忙结束;第四次东巡到达了碣石;第五次东巡则是有去无回,秦始皇在回程途中病逝。

至于秦始皇的帽子,即古代帝王的冕,是体现皇权威严的重要服饰。冕是用绳带系在下巴上的礼帽,样式为黑面红里,顶部有一块名为“綖板”的长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的寓意。冕两侧有孔,用于插玉簪固定,玉簪两端绕过下巴系红色丝带,称为纮。纮在耳朵位置有两颗玉珠,称为瑱,寓意不让帝王听信谗言。

以上便是秦始皇东巡求不老神药的故事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