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认知百科我的生活 DK为你解答“博物馆知识大百科”

一、DK为你解答“博物馆知识大百科”

我到现在还记得“侣行”节目里巴米扬大佛被光影重现时,底下围成一圈的阿富汗人民欢欣鼓舞的场景。

那时我就在想:对历史留下来的东西进行保护与展览,一定有着比这件东西本身更大的意义。

看完《DK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我想我找到了那个很重要的答案!

《DK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是英国DK公司(Dorling Kindersley)为儿童编著的一本专门讲述博物馆知识的“百科全书”。

书的封面,标题下方,15个字概括了书本将为小读者们提供的“服务”——令人惊叹的博物馆无障碍漫游指南。

换句话说,这本“百科全书”将为小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博物馆导游服务。选择了这本书,就选择了一款高端的导游解说。

另外,精装大开本的设计、浮雕式的封面设计以及内页里色彩鲜艳、纤毫毕现的插图,都让这本书更贴近儿童的阅读偏好。

书本的制作工艺不必多夸,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三个问题去看看,内容上究竟有什么值得小读者们挖掘的。

我们首先得知道博物馆里有什么?

在我们的认知中,博物馆都是像故宫博物院那样,存放着动辄上百年历史的古文物。这个认知其实不够完整。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博物馆的类型就跟它名字里的“博”字一样,特点就是多!

我所在的城市有专门展出原始时代甚至是史前时代化石的博物馆,有网罗了飞机大炮及坦克等军事装备的军事博物馆。

除此以外,以工业发家致富的这座城自然要把它的工业历史收藏到城市记忆中,因此,它还有一个占地非常大、陈列了许多机械模型的工业博物园。

事实上,越是人口密集、地域辽阔的城市,越容易建起各种名堂的博物馆,像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交通博物馆、海事博物馆、设计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

也因此,博物馆里的物品种类就和博物馆的类型一样广博。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些“过时”的东西收藏起来?

书本78页提到一个“垃圾博物馆”。馆如其名,馆藏品全是从居民垃圾堆里“抢救”出来的物品。

这些物品经过专业人员处理后,以一种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模样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曾经的“弃儿”包括各式各样的老式打印机、图案样式与色彩都显陈旧的壁画以及造型、工艺各不相同的杯子......

书里介绍,收藏是为了记录城市的变化。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是这些东西标榜了时代的潮流、彰显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它们甚至在无意识中成为拉动时代巨轮向前航行的铁索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也因为这些藏品背后的历史,博物馆成了一个和哲学关系紧密的地方。

人生哲学三大问中,其中一问就是“我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个个博物馆之中。

我逛过的最大的博物馆就是故宫博物院。没错!就是那个光房子就有9999.5间的超大型博物馆。

当时主要是到北京参加比赛,赛后离归程还有点时间,我就直接坐地铁去了故宫。

没有计划,没有经验,结果就是,在烈日炎炎的八月里,肩擦肩地排完队进院,人挤人地瞄一眼各个开放区里的藏品,走马观花地逛完了半个故宫。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下午,再怎么走马观花也只看了半个故宫景色。但这半个故宫给我的印象已是十足惊艳。可想而知,若是能闲庭信步式地去观赏那些藏品的话,回忆该是多么丰富。

言归正传,逛博物馆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定要做的,要不像一些收取门票的博物馆,很可能你钱花了,馆也逛了,却还是看了个寂寞。

为了不让你的时间、精力、金钱同时打水漂,这几点请在动身前就做好:

1.决定你要逛的博物馆类型

2.提前备好功课(不论是为自己还是小孩,都会有很大帮助)

3.准备一个小笔记本/手机备忘录

4.罗列几个你好奇的问题

其实,在看完书之后,你已经能很快定位自己要参观的博物馆类型。书里介绍的博物馆百科也能替你积累不少背景知识。

就比如说你有朝一日去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参观,并幸运地看到居里夫人留下的手稿时,你绝不会天真地把它当成一本普通笔记本,伸出手想要去触碰它。

通过书本的介绍,你知道了:这本曾暴露在高剂量辐射下的笔记本,至今仍存在放射性元素镭-226。即使是工作人员去触碰,也要提前穿戴好手套和防护服。

同样的,当你遇到一件用有毒化学物质染制的衣服时,就要像在野外看到颜色鲜艳的小动物一样,不要轻易去触碰。

至于准备笔记本这个,是本人故宫之旅的经验之谈。

大多数的博物馆所收藏的物品都是时间久远的古物,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脆弱易损。因此,在一些博物馆中,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不允许参观者随意用手机、尤其是带闪光功能的相机拍照的。

因此,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就可以为你解决不能拍照的问题。而且,不会引起发散性联想的文字有时比图片更能反映观察对象的特点。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与博物馆的缘分只有一面之交,但从踏入它的领地开始,我们也成为了像文物保护工作者那样的人。

书中提到了多个为博物馆工作的角色:考古学家、登记员、化石研究人员、保管员、策展人、保安......他们无一例外都承担着一部分保护文物的责任。而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才有了我们看得见的、跨越时空与我们对话的一切藏品。

所以,出发前多看看这些百科全书,上网搜寻一下攻略,仔细阅读、聆听博物馆里的参观须知,既能为我们规划出一次美好的博物馆之旅,也为馆藏品的保护贡献出一份来自普通人却不普通的力量。

最后一个准备工作比前面几项都要轻松许多,但意义也更为重要。它决定了你的这趟博物馆之旅是不是有收获。

如果说你平时就是个把博物馆当景点的人,而现在刚好想要改变,却苦于不会提问,那么,翻开这本书读一读,很多问题便会反向流入你的大脑中。

比如在看到“巨型‘肥球’”这一章节标题时,我第一时间就被“肥球”吸引,心里面就涌出了好几个问题:“肥球”是什么?它在哪个博物馆里?为什么要收藏“肥球”?

再比如看到“原来的颜色”这一章时,我又会想:欧洲的文物修复专家是这样复原文物颜色的,那我们国家的彩绘壁画、彩陶等文物是不是也这样修复呢?

多在看书的过程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当你真的要去博物馆参观时,才能不虚此行。

很多小朋友外出参观总是抱着一种图新鲜的想法,当参观结束,爸爸妈妈想要听一听他们的分享时,总是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实在是记不住那些多如繁星的馆藏品和解说词。

长此以往,很多人生经历就白白浪费掉啦!

想一想这本书的创作。一本书里就涵盖了世上那么多博物馆的信息,还有那么多隐藏在博物馆背后的我们未知的努力。

这些内容,没有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怎么可能以如此“压缩饼干”式的样子出现?而收集和整理了这些内容的人,正是一群热爱着博物馆文化的人。

这群人以热爱为动力,以耐心为前提,从万千信息中抽丝剥茧,这才制作出了这本《Dk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一次逛博物馆的经历就好比一次信息的收集。那些你记录下来的发现、思考都将为你的人生服务。

有的正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让你明白了过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

有的是对你未来人生的启迪:我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我要用今天的积累为明天的冲刺做些什么?

总之,一次有意义的博物馆之旅是不会以“我忘了有什么”作为句点的。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要让博物馆之行为自己留下什么,还是那句:翻开书本看一看,在文字与图片的浏览中找到你内心的问题。

现如今,一些特殊情况让我们无法前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

不过,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学习、放弃积累的借口。

现实中的遗憾,可以用阅读去弥补。

如果你对博物馆知识非常感兴趣,如果你想突破脚步丈量即眼界,那么,我建议你打开这本书看一看。

这里有丰富的文字介绍,更有精美的配图。

你会在一场视觉盛宴中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更能在博物空间里找到人生的轨迹。

二、《DK博物大百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好书推荐:第44期

《DK博物大百科》

作者:英国DK公司

榜单排名:第1名

图片:源于网络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在童年时期,大多数的疑问都是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

“妈妈,这是什么虫?”

“花为什么是红色的呀?

“为什么金鱼的眼睛是凸出来的呢?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总是让爸爸妈妈们哑口无言,对于这些“我知道但不知道怎么解释”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相信这本《DK博物大百科》可以帮到你!

一本7斤重书到底讲了什么?

《DK博物大百科》的内容跨越了45亿年的历史, 5000余种物种摄影照片,与其说它是一本百科书,不如说是一座移动的自然博物馆。

这本书分为不同的板块,让孩子慢慢的了解这个世界,其中有植物、动物、菌类、微生物、岩石、矿物、化石。

这些类别几乎已经覆盖了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物种,无论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动物,还有一些珍奇且具有特色的物种,这足以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了!

一本书就把世界的多样性展现在了孩子的面前,这可不是一般的书可以做到的!

最令人惊喜的是,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科普书,对于孩子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物种们的“高清写真集”,每一张照片都将这个物种的美丽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初识这些物种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通过它的细节特写,从各个方面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帝企鹅的可爱;

了解山魈和猩猩到底是什么关系;

亦或者是毒蝇伞是有毒的吗?

除了细节图,还有很多物种的高清大图。

(滑动看更多)

比起一些“点到为止”的纯图片科普,《DK博物大百科》可以让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

也许,下一次外出的时候,你的孩子会主动和你介绍说,“妈妈,这个是稚儿姿!我在书上见过!“

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一本适合的科普类书籍?

当我们初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无知的。但是,面对这种“无知”,我们要学会一点点的去掀开它的纱帘,去逐渐了解它。

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物种,并不是一个深刻的课题。这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认知,这个认知有多广,对于孩子的未来也就多有益。

他会在看到蝴蝶时,知道它是否有毒;在看到一朵花时,明白它是水培的;甚至在洗手时,知道手上有看不见的细菌...

让孩子去了解和认知,更是为了让他能够冷静地面对他的无知,不会因为无知而恐惧。

家长在陪孩子阅读《DK博物大百科》时,其实并不需要强求孩子对整本书里的所有物种都了如指掌。

这本书给孩子的帮助,并不是全部的物种细节知识,而是生活中孩子自己看到一些事物后产生的思考和理解。

让孩子自己学会看,学会问,才能拓展他的思考空间。

同时,你可以带着孩子,带着《DK博物大百科》,一起去生活中找一找。找一找书中的这些物种,你的身边是否存在。

这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让你和孩子多一种有趣的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DK博物大百科》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是由英国DK公司和史密森学会专家一起编撰的。

史密森学会是一家博物馆机构,所属的博物馆中就有世界最大博物馆和研究体系的国家自然博物馆。

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看到的展品其实只是博物馆 1.26亿件标本和物品中的极小一部分。

为了让这些“神秘的标本”们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才有了这本耗时6年的《DK博物大百科》。

有了这本书,就等于进入了这个博物馆的标本间,如此珍贵的知识,值得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对它的喜欢。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那就让这本书去帮你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吧!

让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能开出最美丽的花儿!

三、10本刷新我们认知的大自然科普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接近自然、了解自然,除了去旅行、去探险以外,看书也是一种选择。

本期书单关键词:【自然书单】,刷新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拓宽我们的知识边界。

1《看不见的森林》

这是一本文字优美,且又充满知识点的自然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在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地域虽小,却包含着大自然匪夷所思的精密设计和生物间智慧的博弈。

一页页地翻下去,我们一定会惊叹这块由岩石和落叶组成的地方居然涵盖了地球数十亿年的生物史。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看不见的森林》就像是一个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放大镜。

通过这个生物生态网,我们将见识到森林中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这个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伟大生态系统。

2《所罗门王的指环》

事实比任何贫瘠的想象都更出人意料、妙趣横生。

这部书之所以叫《所罗门王的指环》,是因为洛伦茨希望我们与传说中所罗门王一样,凭借一枚指环就能与鸟兽虫鱼、世间万物交谈。

其实,《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部关于动物的冷知识,每一页都能让我们大受震撼。

比如,寓言故事里狡猾的狐狸,其实还没有狼和狗聪明。

鸟类不是只喜欢同类,甚至会爱上人。

和平鸽不仅不热爱和平,甚至经常在同类之间大打出手。

大白鹅之所以见谁都敢干架,是因为它看什么都是一丁点儿大。

如果你对动物世界感兴趣,这本书将成为你的“所罗门王指环”,绝对会让你在不经意进入生动有趣的动物奇幻世界。

3《发现之旅》

在过去,自然科学是一门非常贵族的学科。

因为科学家们需要带一队人马,跋山涉水,到达远离人类日常活动的区域。

更远的,甚至要到地球的另外一头去收集普通人没见过的昆虫、矿石、花木,甚至是动物。

如果不是贵族阶层,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

《发现之旅》这本书就像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详实而有趣地记录了过去三百年的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

每一趟旅程都不虚一行,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都收获了重要的科学新知。

旅行探险图纸的很多物种素描画、物种标本,至今还收藏在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4《云彩收集者手册》

在晴朗的天气,抬头看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晚上可以看星,白天可以看云。

但是,我们普通人很少关注云彩背后的神奇自然现象。

《云彩收集者手册》这本书不仅分享了各种奇特的云彩照片,还带领我们弄清云彩的分类和云彩背后的秘密。

比如常见的云彩有积云、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积雨云等等。

当然,收集云彩并不等于要占有它。

我们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记录。

看完这本书,偶然间我们遇到一种特殊的云,随手拍下来保存在相册里,这种云就被我们“收集”到了。

这个就像集邮一样的过程,便是云彩收集者最大的乐趣。

5《奇怪的生物图鉴》

严格地说,《奇怪的生物图鉴》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册生物图鉴,是一部生物科普绘本。

这本书用拟人化的图文解说,介绍40种生物不为人知的冷门知识。

这40种生物有空中啄木鸟、翠鸟,有水里的鸭嘴兽、格林兰鲨,有常见的鸽子、壁虎、浣熊,还有传说中科莫多巨蜥、裸鼢鼠等等。

这些生物有熟悉的、也有第一次见的,有可爱的、也有匪夷所思且可怕的。

虽然文字不多,但每句话都是知识点,只要拿起来就会一口气读完。

6《DK博物大百科》

今天,我们和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生命的缤纷多彩、多姿多样,构成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世界。

但是,随着漫长的生物演进,很多物种就像昙花一现,甚至来不及被人类认识,就已经成为化石。

作为DK百科系列最为有名的《DK博物大百科》,用6000张高清图片,介绍了5000多个物种,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认识一些我们从未谋面的物种。

《DK博物大百科》仅电子书就有300多M,书中从地球起源的矿物岩石,到菌落植物,再到飞禽走兽,几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种,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但是,不推荐买实体书,458元的高价远远不如电子书看起来更合适。

7《冰冻星球》

纪录片《冰冻星球》是BBC耗时5年制作的,真实记录了正在逐渐溶解的地球两极,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各种生物的行为。

《冰冻星球:超乎想象的奇妙世界》这本书,把7集纪录片浓缩在7个章节中,选用数百张经典图片,带我们去领略人类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的冰冻世界。

地球两端这些被冰雪覆盖的极寒地区,是地球上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

然而,这里历经数千年的奇妙演化,居然还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近乎地球上最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竟有几十种能绽放出绚烂花朵的植物。

这或许就是阅读自然类科普书籍的奇妙地方,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和意外。

8《大灭绝时代》

地球诞生以来,已经出现了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六次生物灭绝已经开始。

《大灭绝时代》这本书共13章,每一章都以某一物种的演进和灭绝展开

前五次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来自气候骤变、小行星撞击等无法抗拒的外力。

那么,现在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大灭绝,则来自人类的行为。

人类的早期行为直接导致很多大型动植物灭绝,而现代全球化生活方式则导致全方位污染使物种急剧灭绝,也最终将给人类自己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如果人类依然狂妄而不自知的话,大自然一定会用事实告诉我们结果是什么。

9《花卉圣经》

16世纪,德国有一个人计划搜集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建造一个人间“伊甸园”。

这个庞大的工程即使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事情。

最终,得益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西方的贸易和掠夺走遍了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

这个梦想中的人间“伊甸园”,最终建成为当时阿尔卑斯山北部的第一大植物园。

虽然花园最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花园里的那些植物花卉都被人完整地刻画了下来。

《花卉圣经》这本书中的179种花卉图谱,不仅代表着植物图谱绘画的最高水准,更是人类探索发展和冒险精神的见证。

10《杂草的故事》

5月底,上海有位博主发文说在小区封闭里两个多月,在小区里绕圈散步时,开始研究了野生野长的杂草。

57天下来,他发现小区里的野草居然有86种!

其实,在人类的世界里,相较于美丽华贵、香气逼人的花朵,以及可食用的各种农作物,杂草一直都是被人类忽略的角色。

但是,在古代,杂草不仅地位重要而且身负重任。

从《诗经》里的蒹葭萋萋,到《离骚》里的秋兰香草,再到《李尔王》头上的草冠,还有《本草纲目》里各种各样的草药,杂草一直都不曾远离人类的视野。

《杂草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教我们一一认识300多种草本植物,还通过很多历史、文学和民间故事,为杂草正名立传。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