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日用生活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的设奖征错) 2024-09-03 02:04:34 0 0 一、鲁迅 故事新编 出关赏析赏析:《故事新编》应该算是鲁迅的小说中较为另类的一部了,其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是一部依据古籍并容纳现代的作品。鲁迅先生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触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这部既有现实批判力度又闪耀着乐观主义色彩的经典,实是中国文坛之大幸。《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大都是有历史文献根据的,但是在写法上却只取“一点因由”而加以“点染”,将古人与今人纳入同一形象系列,将古代与现代的情节融为了一体,但却又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力求将古人写活,不是“神化”或“鬼话”古人。而是将古人当作现实中的人来写。其实,书中所写到的这些圣人和贤人,也许已经不是古代的人物了,而是变成了现代的、在鲁迅眼中的人物,所以我们才会在读完小说之后感觉到其中真实的力度。扩展资料文学影响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二、巴金生平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扩展资料: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金三、百科全书的设奖征错百科全书这种大部头的工具书,要指望绝对没有一点错误,恐怕是不实际的。可能没有哪家百科全书敢打保票说:“本书绝对无错。”百科全书编辑部最担心的是那些大错和硬错。大错者,多属政治性的,一存在就影响重大,还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大笑话,如辟尔唐人的假科学故事;硬错则是那种无可辩解和无可推诿的失误,如把人物生卒年弄错,或把事实年代、统计数字、人名弄错。这类大错、硬错,甚至就是有些权威的大百科全书也在所难免。我就发现过赫赫有名的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竟把孙中山与宋庆龄合影照片的图题说明弄错了,把个“庆”字错成了“美”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个错在百科全书中可说是够大了,但在书出之后数年间编辑部仍懵然不知。直到拉鲁斯出版社两位编辑来中国访问时,听我指出才大吃一惊。百科全书里埋藏着多少错误,单靠编辑部自己发现显然是不够的。广大的使用者和图书评论家的发现和批评,更值得重视,那是改善和修订全书的重要依据。美国的《不列颠少年百科全书》编辑部在书出版后曾公开向社会广大读者设奖征错,谁发现一个错误就奖励一美元。奖虽不大,但确实是一个勇敢之举,对于改进书的质量和提高书的权威性大有裨益。百科全书与多媒体技术结盟还不到20年。在此之前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出现了电子版百科全书一张小小的光盘竟容纳下几十卷百科全书,携带和收藏方便了,但字还是那些字,图还是那些图,只不过是改在电脑上阅读,并未增加什么新奇的东西。但这却是真正能“百科革命”的前奏,所谓多媒体,就是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结合起来。多种媒体再加上软件技术,百科全书便“活”了起来,能够同读者沟通对话,做各种知识问答和知识游戏,妙趣横生。多媒体百科全书出现于1985年,美国格罗利尔出版公司领风气之先,推出《格罗利尔多媒体百科全书》。它的前身是电子版《美国学院百科全书》,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新编的印刷版(20卷)与电子版并行的一部百科全书。美国《康普顿百科全书》于1989年推出交互式多媒体版,为第二家,以一张光盘容纳了26卷印刷版书的内容,另外增加了大量幻灯片集、动画、声音项目和动的影像。美国微软公司有雄厚的软件功夫支持,于1993年开发出《Encarta多媒体百科全书》,出手不凡,编排奇巧,而且年年翻新,已成为世界多媒体百科全书之翘楚。甚至一向以学术性闻世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不甘落后,于1995年开始推出多媒体版。多媒体百科全书通过超级链接技术而获得极方便的检索方式,能在条目、地图、年表和各种媒体内容之间穿梭往来,随意点阅。可视性内容首先是图片,但图片并不新奇,手写本和印刷版百科全书使用插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多媒体百科全书对图片有独特的处理方式。最简单的形式是按图片的主题字顺把图片集中起来,供读者有意查阅和随意浏览。动画是多媒体百科一种重要媒体内容,用以形象地演示科学技术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Encarta百科》的动画最多,内容如相对论、多普勒效应、温室效应、火山、日月食、大陆漂移、切尔诺贝利事故、光盘原理、滑铁卢战役、朝鲜战争等。《康普顿百科》多媒体版的“造山运动”、“大脑与神经系统”和《世界百科》多媒体版的“古埃及木乃伊”、“过山车”等都不乏知识趣味。动画项目一般都伴有声音解说和文字说明。可视性内容中最吸引读者的是影像,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们不大容易亲眼目睹的事物。例如,《Encarta百科》中的“西班牙内战”、“1900年巴黎博览会盛况”、“弹劾克林顿”,《世界百科》中的“林肯生平”、“罗斯福事迹”、“爱迪生的发明”等影像资料,都具有文献价值,而如两次世界大战进程、“偷袭珍珠港”、“希特勒”、“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柏林墙”、“肯尼迪遇刺”、“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差不多是各家多媒体百科无不编入的内容。可视性内容中最奇特也最具多媒体百科特点的是“环景观光”项目。《世界百科》就设有120多项,而且具有推拉和俯仰功能,只是画面质量欠佳。“国际空间站”、“印加人头颅展室”、“耶路撒冷”、著名的“流水别墅”(内外景)、“巴黎红磨房”、“日本富士山”等,都很有欣赏价值。所谓“环景”,就是立足于一点,旋转(用鼠标控制)360度,观览景点周围风光。《Encarta百科》尤以“环景观光”内容为突出,其中包括有两项中国的内容:“桂林山水”和“长城”。每项“环景”都设有3~4个立足点,读(观)者可以从任意点旋转,对相关景物还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巴黎”环景为例,有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蒙玛特高地4个立足点,配有塔上俯瞰、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国防广场、圣心教堂和巴黎时装等图片,以及多幅巴黎历史和现代生活的绘画,还配有戴高乐打回巴黎的画面和录音。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