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草案)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指什么 2024-09-19 09:36:04 0 0 党和国家四次民法制定第一次是哪一年? 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到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 民法典立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立法历程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民法典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是一个我国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特征。民法典草案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法典沿着“权利通则—各种权利-权利救济”的逻辑展开,权利是民法典的轴心。所以说,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