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生活百科,君君生活日记百家号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是什么?

在学习中有些零散的思考,不够全面,可以参考一下吧!

佛教无我却有轮回,善恶之业皆会感应果报,虽然无法了知谁是承担者,但以修善业为方向,不让后来者受果报,这个是出世间的利他;儒家主张天赋人善,继之成之为性,但人作为气之聚散,死而回归天地,返于清净,看似无轮回,但因果不虚,是以约之以名(荣誉)、刑(法)和族(礼),这个是世间的利他。所谓无为法圣人同之乎?

关于天人合一。儒家重天,所以是从外到内讲天人合一,如论人乃天地和合之灵,人禀天赋,性相近(性本善),才有偏差(得气之不均),习相远(继天性则成贤圣,反之愚不肖)。如良知良能,所谓不学而知不虑而能者,正是乾易知坤简能之化也。它的天人合一归于天,尽性全命复归于天地生生大化。佛教则重心(如来藏性),万法唯识(心)之所外现,如种子熏染,遂有根器世界。它的天人合一合于人(心),破妄(诸相皆妄,由心动而成)归真,以寂静无生灭为宗旨。细细思量,无非生生乃天人之共性者,重天在制心,重人在物物。

论人。于人的肉体而言,儒家和佛教均以父母精血为缘,但于精神层面则显示出不同的取向,关于人生意义的分殊也正在此,虽然都以之为道之器也。

儒家视肉体为礼刑约束的对象,其目的还在于达到格心的目标;而佛教虽视之暇満人生难得,但是总体来说是弃如敝履,不过为证道的和合之物,有得筌忘蹄的崃道。

从精神层面来说,儒家视人与天地成三才,人的使命就是继续完善天赋禀性,效天法地,赞育大化,体现和弘扬天地生生不息的善道。于佛教而言,人生来自十二缘起,步步都是远离真如本性的跨越,作为六道之中最可能成佛(回归真如)的难得机缘,人的使命是淸洗前尘脱却我执,重新回归寂静无法无我的无始之始,这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其实,人生之始终,儒家主张知来藏往,回归天地太极,依旧是保合之神气,但无必定之形态;而佛教则以为是走上一条不归路,或者说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轨道,形成了异化的闭环,在六道中轮回。

说生死。从终极来说,圣贤都主张齐生死,而不只是道家,儒家"不知生,焉知死",佛教"无生死",说到底都是齐生死,

这是因为人之其来有自,无法离却天地,以人生之短暂与天地之恒久言,人之生死如萍聚散如气合分如门户开合如旅舍之转换甚至衣履之更替如四大五藴之缘起,但都不想放弃他所带来的切实意义。

儒家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张横渠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天地之灵,是为天而服务的,成贤成圣,赞化天地,到终极处无非杀身成仁,所以生无意义的话死就更不值一提,是以"不知生,焉知死"。

看到佛家主张空主张无常无我,似乎超然许多,其实也离不了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的责任觉醒。刹那生刹那灭,本无生死之相,问一句"驮尸者谁?"生死大体与身体无关,所谓了生死即是知即生即死也。

概言之,儒家论人生死以气之聚散而佛家则以因果业报,前者强调主动参与世界(天地),而后者则多了无始的宿命,更多的是自我命运的修为(解脱轮回)。从圣贤来说,生死不足畏,关键是你的生死为天地创造(?)了什么意义,执于生执于死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人生本缘起,因果从不妄。

莫作浮尘想,非常非非常!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